张军扩:中国需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智库
智库,即“思想之库”,是指由专家组成,为决策者在处理经济、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问题时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战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组织。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智库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展,我国各类智库也得到一定发展。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研究组”的《2012年全球智库年度报告》,我国智库从数量上讲已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问题是,我国却没有一家智库能够进入综合影响力前十名。智库层次低,成果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强,战略谋划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指明了今后我国智库建设的方向。
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政策研究和咨询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那什么样的智库算是高质量智库?高质量智库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当前影响高质量智库建设的不利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际,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
战略谋划与战略实施
记者: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国智库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凸显,作用越来越大。今年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印发了建设“一流智库”五年规划纲要,旨在全面提升为中央决策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您看来,建设一流智库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张军扩:简单说,是提升我国战略谋划和战略实施能力的迫切需要。中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充分说明,战略谋划和战略实施能力,是保障现代化成功的关键。战略谋划和有效实施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战略谋划和实施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仔细思考不难发现,凡是我们今天有所成就、比较主动的地方,无不与过去战略谋划和实施的成功有关;而凡是我们今天面临困难、比较被动的地方,也无不与过去战略谋划和实施的不足或失误有关。正所谓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历史的教训也值得汲取。日本当年为了对付中国,从1871年就开始进行精心谋划,并进行了长达20年之久的精心准备,最终机会一到,甲午一战,中国沉沦,日本崛起。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保障我们继续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我们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能力。而智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就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谋划,并提出政策意见或建议。当然,这种研究和谋划,必须站在社会公众利益的立场,不受各种利益团体的影响,这也是智库不同于一般性商业咨询公司的地方。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战略的谋划主要靠某个或某几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个人,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军师”、“师爷”。但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决策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仅靠个别专家越来越难以适应决策的需要,智库便应运而生。
更值得指出的是,在当今媒体高度发达、社会利益分化的背景下,智库不仅在战略谋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其独特的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在战略的有效实施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从国内来看,通过组织社会各种利益团体参与研究、通过召开各种研讨会、通过其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介等,常常能够起到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各方力量、共同促进战略实施的效果。在国际层面也是一样。当国与国在贸易、投资、军事、外交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的时候,通过智库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常常也会起到政府难以起到的作用。
研究成果与影响力
记者:2011年11月1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调研,提出“建设一流智库”,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什么样的智库才算得上是一流智库?
张军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但不管从哪个方面讲,有两条都是最为重要的:一是一流的研究成果,二是一流的影响力。
高质量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个智库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国际知名智库,无不以有分量的、对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报告而闻名于世。那么,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才算得上一流呢?首先要看你选的题目是不是当前或现阶段最重要的题目;其次要看你的研究是不是有深度,是不是把情况了解全了,是不是把问题说透了;最后就是要看你提出的战略对策是不是高明,是不是切实可行。
人们常说,能看到视力能及的地方,是“眼力”,能看到视力所不能及的地方,那才叫“眼光”或“视野”。作为当今社会的一流智库,不仅要有视野,而且必须要有历史视野、全球视野和战略视野,其研究成果必须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必须能够由近看远、由小看大、由浅看深、见微知著,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光有视野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战略筹划和提出战略对策的能力。
强大的影响力是一流智库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智库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和影响公共政策,如果智库的研究很难或很少影响政策,那么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一流智库。影响力既包括其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直接影响,也包括其研究成果通过影响社会舆论或社会力量对政府决策的间接影响。
智库的影响力首先取决于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研究成果要想取得影响力,那叫“忽悠”,不可能最终取得社会和政府的认可。当然,有了高质量研究成果而不注重对其成果的宣传、介绍,也会制约影响力的提升。“酒香也怕巷子深”。从国际著名智库的经验看,都十分重视对其研究成果推介的筹划。这一点也是当前我国智库尤其是像我国研中心这样的官方智库的一个弱项。
人才、经费与管理
记者:智库如何才能推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和打造出一流的影响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从哪些方面来努力呢?
张军扩:简单说,最主要的就是三条:人才、经费和管理。
智库是出思想、出对策的地方,主要就是靠人才。没有一流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智库。虽然说现在的研究大都属于团队作业,但高端专家、领军人才在保障研究成果质量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常说,课题负责人的水平,就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水平;课题负责人的视野,就决定了课题成果的视野;课题负责人的高度,就决定了课题成果的高度,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打造一流智库,就必须拥有一批在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他们要有深厚的学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对国内外发展大势具有宏观洞察力和判断力。领军人才可以自己培养,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能够有效吸引、积聚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另外,作为政府智库,还要建立起能够有效利用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的机制,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经费保障是建设高质量智库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经费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智库的质量,甚至影响智库的生存。经费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数量是否足够。没有足够的经费,不仅形不成必要的信息资料等条件和设施,也不可能留住优秀的人才。二是经费来源是否恰当。作为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研究公共政策的机构,其经费不能主要来自利益导向很强的企业或其他盈利性机构,否则势必影响智库研究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甚至使智库蜕变为商业性咨询公司。三是经费使用的管理政策要符合智库的运行规律,有利于智库更好地吸引人才和提高研究质量。
有了人才,有了经费,能否出成果,就要靠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了。这里涉及研究选题制度,对研究人员的管理、考核、激励制度,研究课题组织、管理制度,研究成果的评审和把关制度等等。没有有效的制度,优秀人才不能发挥其作用,研究经费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从当前情况看,以上三个方面的管理制度,都存在与建设高质量智库不尽适应的地方,需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改进。
适宜的社会环境
记者:刚才说的人才、经费和管理,都还是从智库自身建设方面所需要的要素和条件而言的,要真正建设高质量智库乃至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智库体系,需要哪些外部条件?
张军扩:外部环境对高质量智库建设的确十分重要。首先,领导要重视。关于智库的作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叫做“说你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说你有多不重要就有多不重要”。其关键就在于领导对战略谋划是否重视。如果领导对中长期的战略谋划比较重视,就会产生对智库研究的巨大需求,就会提出各种题目寻求智库研究,也就会比较重视智库的研究成果及其运用;而如果领导只重视眼前的短期的琐碎的事情,不重视长期问题和深层矛盾的解决,不重视为长期的发展和安全奠定基础,智库就很难有用武之地。
其次,信息数据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智库研究不能做无米之炊,缺乏必要的信息数据资料是制约我国智库研究质量的最大因素之一。虽然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问题很大。主要是统计制度存在缺陷、数据质量差;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不充分的问题严重存在。
再次,要创造有利于智库发展的相对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要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说真话。允许甚至支持智库发出不同于现行政策的声音,鼓励各种意见的交锋与辩论。鼓励民间智库发展。
最后,要为智库的开放、交流和国际化运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国际化发展不仅是提升智库研究水平的需要,也是智库提升其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要在外事活动管理、中外专家人员交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管理等方面,简化审批,创造更加宽松和便利的条件。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