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News Center

发展前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前沿 > 正文
湖北省要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
发布时间:2018-08-09 来源: 浏览量:
分享

湖北省要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建设制造强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支撑。王晓东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一、湖北制造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我省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区域布局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我省制造业底盘大、基础好,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工业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全国产业基地,一批产品产量全国领先。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加快推进“两计划一工程”和“3121”工程,基本形成了涵盖41个大类、189个中类和519个小类的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90%,具备了建设制造强省的基础和条件。

(一)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省工业主营收入43531亿元,增长11.7%;利润总额2246亿元,增长10%;工业资产负债率为52.9%,低于全国2.6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16634户,新增1134户。千亿产业达到17个,其中,食品行业超过8000亿,石化、汽车、电子信息行业超过5000亿,机械行业超过4000亿,建材、纺织、冶金行业超过3000亿。

(二)工业技改投资力度加大。2017年,全省继续大抓实抓工业项目和技改投资,扎实推进“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千方百计保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712.4亿元,增长11.9%,增幅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9.9%;制造业完成投资11257.5亿元,增长11.5%,占工业投资的88.5%;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958.7亿元,增长61.6%,占工业投资的39%,增速高于工业投资49.7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幅居中部第1、全国第6位。全省投资增长点集中在新兴高端制造领域,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电气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医药制造等行业分别增长55.9%、35.2%、31.7%、25.2%。近年来,国家储存器、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国家网络安全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湖北,上汽通用、110万吨乙烯技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京东方、金澳科技、长丰猎豹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7年,41个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占全省工业比重近90%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全省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达到16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达到26个。全省现有成长型重点产业集群103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52个,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23家。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为28.1%,增长3.6%,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推进沿江化工产业整治,涉及企业1100家,首批依法关停企业25家。全省压减钢铁过剩产能338万吨,关闭钢厂8家,清除“地条钢”企业15家、产能180万吨。

(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0个,其中国家级50多个,获授权专利超过6000项。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试验室)7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2家。推进信息光电子、芯片面板终端、高端数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信息光电子创建全国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复,成为全国五个中心之一。开发建设了基于“互联网+”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服务平台。19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卫星导航、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培育发展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光纤装备自主化、光学感应材料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组织实施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专项。

(五)两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由2012年的64.2提升到2016年的82.41,跃居全国第8位,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达到645家。大力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2017年获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4家。湖北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武汉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全省制造企业逐步剥离非主营业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正加快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保持快速增长,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移动互联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布局落地。各种创新要素活跃,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二、湖北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我省制造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抢抓机遇、精准施策,加快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

(一)准确把握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新形势。湖北制造业虽然门类齐全、规模较大,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低端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工业以重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为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先进制造业势强力弱,战略性新兴产业速高量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产业体量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工业增长乏力,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水平不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突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成本方面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制造强省建设已站上新起点,必须聚焦聚力实体经济,大力解决制造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发展动能,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提高湖北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准确把握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更加重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握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变化,更加重视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把握经济发展目标的导向性变化,更加重视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握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性变化,更加重视制造业科技创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制造强省建设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变革,更加重视绿色制造。

(三)准确把握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新的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制造业转型升级空间大,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大规模承接传统制造业产业转移。“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战略叠加,湖北工业发展面临极为难得的机遇。必须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大窗口机遇期,充分发挥我省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区位交通等优势,推动湖北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湖北速度向湖北质量转变、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变。

三、聚焦聚力重点任务,奋力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

(一)实施“万千产业培育工程”,推进先进制造业突破。一是明确目标。围绕《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决定》提出的“3121工程”目标任务(通过3-5年努力,打造3个万亿元产业、10个五千亿元产业、20个千亿元产业和1000个细分行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完善产业规划,细化行动方案,力争在交通设备、石化医药、电子信息和食品工业等重点优势产业率先突破。大力培育“隐形冠军”,加大“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打造一批行业领先企业。二是加速转型。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型,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三是突出重点。突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北斗导航等新兴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先进制造业投资项目,重点培育一批骨干支撑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增长点。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激光加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强“四基”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省级和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光电子、“芯面端”、新能源汽车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围绕设备更新换代、节能降耗、质量品牌提升、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精心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3年实现规上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二是有序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化解过剩产能。积极推进重组,稳妥推进“僵尸企业”退出。三是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推进众设、众包研发设计模式。支持和引导消费领域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模式。围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品牌建设、融资租赁、电子商务,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三)主攻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一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实施集成电路发展工程和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支持武汉“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发展应用。组织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带动企业智能化改造。二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5G商用。三是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聚焦汽车、机械、化工、轻纺等重点领域,抓好试点示范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及对标工作,推进软硬一体、网络互联、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应用示范“五位一体”融合创新。四是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开展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行动,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网络化改造、平台体系、安全体系、IPv6等集成创新应用。加快自动控制和感知硬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等“新四基”能力建设。支持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平台,加快楚天云等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云平台建设,实施“万企上云”工程。

(四)推进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一是提升工业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聚焦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建立“法人实体+产业联盟”协同创新的新型创新载体,统筹谋划创建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大数据中心。加大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力度,建立市场化机制,加快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在3-5年内力争打造2-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成信息光电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努力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成国家级。推进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建设。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加快形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依托科技中介、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服务平台,加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三是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扎实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滚动实施“工业千项精品工程”,在消费品、电子信息和新材料领域,重点培育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和百亿级品牌企业、十亿级品牌产品。推进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创建自主品牌,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区,培育产业集群品牌。进一步推进武汉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和名企培育工作。

(五)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促进工业绿色转型。一是推进沿江产业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建立完善结构调整、工业增长和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常态化督查机制。坚决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整治,推动化工企业入园和造纸、印染等行业搬迁改造入园以及城中危化企业搬迁工作。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发展循环型产业。加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废旧家电及电子电器产品、废纸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壮大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再制造产业。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节能汽车、节能建筑材料、节能家电等节能产品。以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大对节能环保产品的推广应用。四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调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企业和产品、工艺。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推进低碳园区试点、清洁生产试点示范企业、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等试点示范工程,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建设。

(六)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发挥融通发展新优势。一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强融资担保机构规范管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在创业、创新、人才、管理、融资、政策等领域的服务和扶持力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破各类不合理的限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与央企、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对接合作,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集中度好、产业整合能力强的大型企业,推进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合与共同发展,营造大中小企业互生共荣的产业生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支持引导企业“走出去”,深入推进我省工业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建立全省工业企业“走出去”动态名册和重点项目库,提升我省制造业国际化水平。二是实施区域制造业融通发展。发挥“一主两副”和一批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好的优势,大力推进重点城市制造业发展。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推进县域制造业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和分类考核,激励各地竞相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绿色发展。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扶持103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制造业强县,支撑引领经济强县建设。

(湖北省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