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湖北“走出去”战略实施对策研究
在欧债危机前景难料、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三十年高速增长放缓、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来自发达国家贸易投资保护和发展中国家强力竞争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我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促进湖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湖北“走出去”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自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支持推动对外投资与合作,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规模日益扩大,领域逐步拓宽,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加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省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累计达84.6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6.5倍,大大超过累计增长一倍的“十一五”规划目标。自2008年起,我省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由2005年中部第三跃居第一,在全国位次由2005年第15位跃居第6位。今年1-9月,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6.6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4.5亿美元,在中部省份中连续三个季度保持第一。目前,对外承包工程区域已经扩大到93个国家和地区。二是对外劳务输出快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我省累计外派劳务6.5万人次,超过累计增长1倍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今年1-9月,我省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3362人。三是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增长。“十一五”末我省地方企业(不含中央在鄂企业,下同)经核准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215家,其中亚洲104家,欧洲36家,非洲32家,美洲29家,澳洲14家,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方协议投资额逾6亿美元。今年1-9月,全省新核准境外投资企业44家,机构10家,我省实际投资总额7.2亿美元。截止今年9月底,我省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境外企业和机构达269家。从目前情况来看,湖北企业“走出去”呈现以下特点:
1、对外投资稳步发展,增长速度加快,地方企业投资增速强劲,境外常设机构增长较快
近年来,我省境外投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时期,我省地方企业经核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135家,比“十五”增加84家,中方协议投资额5.3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8.65倍。2010年,我省企业境外实际投资达7.9亿美元。今年1-9月实际投资7.2亿美元,其中湖北地方企业实际投资6.52亿美元,同比增长502%,创历史新高;新核准设立境外机构10家,占新核准项目数的18.5%。武汉烽火国际、东风汽车公司、黄石东贝公司等企业纷纷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境外设立机构和办事处,从事境外信息收集、调研等活动,为下一步开展大规模境外投资打下了基础。其中武汉烽火国际公司仅今年1-9月就分别在叙利亚、菲律宾、阿尔及利亚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目前,烽火国际公司已经在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地区设立机构4个,分公司9个。
2、对外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领跑全省境外投资
近几年,在国家鼓励“走出去” 政策的支持下,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积极性持续高涨,积极“走出去”投资兴业,投资规模逐渐扩大。今年1-9月核准民营企业设立境外企业(机构)25家,协议投资额达1.2亿美元。目前,我省“走出去”企业境外投资已经形成了由最初国有企业单一投资主体到大型在鄂央企、省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多种投资主体并存的格局。
3、对外投资行业多样化,资源开发项目增多
我省“走出去”企业对外投资涉及的行业领域比较广,包括贸易、钢铁、农业、能源、机械设备、化学轻工、工程承包、通信电子、矿产资源开发、物流、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批发与零售等行业,呈多样化发展态势。在境外设立的企业由营销网点式的贸易型公司逐渐向生产、制造业转型,矿产资源开采比重上升,在汉央企势头强劲。武钢集团从2009年以来通过参股、控股、项目合作等方式,相继投资了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国8个重点铁矿石项目,锁定海外矿石权益资源达数百亿吨,成为全球钢铁制造商中拥有矿石资源量最大的厂家,“走出去”战略获得历史性突破。
4、境外投资地域以亚洲为主,逐步向欧美等地扩展
一直以来,我省“走出去”的企业有近50%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今年1-9月,我省经核准设立在境外的企业和机构中,有25家投资目的地仍在亚洲,占到全省的46.3%;但是,也出现了境外投资项目逐渐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延伸的趋势。今年1-9月,我省有11家企业赴美国投资,5家企业赴欧洲投资,2家赴英属维尔京群岛投资,协议投资总额达5895万美元,投资规模及数量均创下了近年来我省赴欧美投资的新记录。
5、对外工程承包和援助项目带动了资本、劳务和产品“走出去”
我省企业具有工程承包的比较优势,在海外承接了大量工程,有力地带动了我省企业对外投资、劳务、产品输出。目前,我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正在进行业务模式升级,对投资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湖北工建公司、湖北地质矿业集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工程承包企业已经涉足境外投资领域,都在沙特投资设立境外分公司,主要经营工程咨询、工程管理、工程总承包。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业务升级所带动的海外投资逐渐成为我省境外投资的新动向。对外工程承包还带动了我省对外劳务和产品输出,工程项下劳务输出成为我省外派劳务的主要方式。截止2011年9月,我省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近7.6万人。在工程项目的带动下,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创下近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带动出口新高。今年上半年,有12家承包工程企业带动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出口产品总额达2.5亿美元,占我省外经带动外贸出口总额的59.5%,成为外经企业出口大户。
我省利用农业和农业科技优势,积极承担国家援非农业技术合作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湖北农业“走出去”。截至2010年底,我省通过承办农业援外及培训项目,共派遣各类援外农业专家近200名,在境外设立农业类投资企业33家,金额逾亿美元;农业对外投资带动了我省农产品、农机和农资出口。2010年农产品出口达10.8亿美元,同比增长50.6%,稳居中部第一。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参与农业援外培训,成功地将公司水稻种子打入巴基斯坦等国市场,种子出口数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前茅。
6、境外投资逐步转型,并由经济领域延伸至文化领域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境外投资正逐步由贸易型向生产型转变,由一般加工生产向高新技术研发和境外资源开发领域拓展,投资触角已延伸到文化领域,设立的海外出版机构不断增多。知音传媒集团在加拿大设立了知音加拿大公司,在海外出版了《知音新女性》和《知音加拿大版》,已成功赢利;该公司收购的台湾侬侬集团正在创办知音侬侬刊群。长江出版集团在英国创建了天一公司,天一公司和英国UOS公司合作创建了中英文网站,开展版权宣传与服务工作。隶属于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武汉格鲁伯语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11月在法国成立了分公司—法国格鲁伯语言文化公司,主要业务是出版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并兼顾语言培训,已在法国出版20多种图书,其中《儿童汉语口语教程》、《儿童中文诵读教程》、《汉语听说与中文》、《汉语听说》光盘,以及其他中法文化类图书产生了初步的影响和效益。
二、湖北“走出去”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走出去”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仍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1、对外投资项目少,规模小
2010年是历年来我省地方企业经核准在境外设立企业(机构)最多的年份,共62家。但是,与东部省份(山东省360家)及中部境外投资发展较好的省份(湖南134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全国各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63.2亿美元,其中安徽8.09亿美元,湖南3.11亿美元,湖北仅为1.38亿美元,缺少像三一重工、奇瑞汽车等境外投资规模过亿乃至数亿美元的大型企业。总之,湖北“走出去”企业境外投资水平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2、“走出去”的企业经营能力弱,经济效益差
由于湖北“走出去”的企业大部分缺乏对所在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市场情况的详细了解和准确把握,目标不明确,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决策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海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为“走出去”而“走出去”,致使境外投资项目效益不佳,投资回报率低。目前,在全省“走出去”的企业中仅有约1/3能够正常经营。
3、境外投资方式比较单一,层次不高
我省“走出去”企业在境外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设立独资公司或合资公司,以资金、设备、原材料等直接要素投入为主,兼并收购、控股境外企业等以资本运作方式为主的投资较少。目前,涉及境外股权投资的地方企业只有知音传媒集团和大冶有色公司两家。知音加拿大公司通过股权投资,获得了台湾城邦出版集团6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大冶有色公司对中时发展公司的股权增资项目,投资金额达5.1亿美元,属于目前我省湖北地方企业最大的股权投资。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省企业实力不强,不熟谙资本运作的投资方式。
4、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严重制约境外企业发展
从整体来看,我省企业管理层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境外投资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综合性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不足是我省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
5、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出口总体规模不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不高
按照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测算,国产设备、建材和其它物质出口一般占工程业务总额的35%左右,而今年上半年我省工程项下带动货物出口仅占工程营业额的22.4%,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量的4.8%,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在省内采购高附加值货物比例较低。据了解,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采购货物一般分为机械设备、建材及生活物资三大类。工程企业从省内采购附加值较高的机械设备的比例大都在40%以下,尤其是电厂项目所需的机电设备(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在省内采购率只有5%-10%;工程施工车辆(推土机、挖掘机等)采购地则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湖南和广西等省。只有附加值较低的生活物资(服装、食品及日用品等)省内采购比例较高,一般都在90%以上,部分企业如五环科技、湖北工建等企业采购比例达100%。
6、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出口的能力不强
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每增加1美元,可带动直接(含资本货物、半成品及原材料)出口3美元。根据我国现阶段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阶段,对外投资至少可以带动相当于投资额150%的出口。而我省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带动出口远远低于这个比例,主要原因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和投资规模偏小。在我省境外投资企业中,生产型企业仅占10%左右,贸易型企业占80%左右,因此直接带动机械设备、原材料的出口能力十分有限。而一家贸易型企业的投资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万美元,通过开拓市场带动货物出口的作用很难得到充分体现,缺乏像烽火科技那样利用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国内产品销售的企业。
7、部分境外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深
目前,我省境外资源开发型企业涵盖矿产、能源、农业、林业等领域。但是,深入开发境外资源回运省内的主要还是集中在铁、铜等矿产资源领域,农业资源和林业资源的回运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主要原因是农业资源和林业资源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湖北省联丰海外农业开发公司在莫桑比克设立的加扎友谊农场生产品种单一,目前只种植水稻和蔬菜,没有涉及到国内亟需的大豆、小麦、天然橡胶、棕榈油、棉花、木薯等农业资源。
8、缺少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走出去”企业损失严重
由于处于 “走出去”初级阶段,我省企业境外投资的经验不足,缺少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致使湖北企业在东亚北非的政治动荡中损失严重,难以精准计算。 利比亚动荡导致湖北8家企业的17个项目难以正常进行,涉及合同总金额55亿美元;派往利比亚的7411名人员于今年3月1日晚全部离开该国。葛洲坝集团下属公司在利比亚的7300套房建工程施工项目,合同金额约合人民币55.4亿元。该项目最大的损失是撤离产生的费用以及未来合同能否继续。中铁十一局集团公司利比亚施工现场在这次动荡中有6个工区的营地多次遭受冲击,大量设备被损毁。埃及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伊朗恐怕也潜伏着这方面的风险。
三、推进湖北“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给湖北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湖北“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1、切实提高对湖北实施“走出去”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走出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全省各级、各部门及企业的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湖北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充分融入经济国际化潮流的重要举措,是打造中部战略支点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我省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 有利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有利于增强我省企业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为我省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有效规避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给我省企业出口带来的压力,有利于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湖北经济在增长持续低迷、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形势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只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深化对湖北实施“走出去”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克服“走出去”与己无关、为“走出去”而“走出去”等错误倾向,才能切实增强“走出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力地推进湖北“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设立“走出去”专项资金,加大对“走出去” 企业的支持力度
为了配合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支持企业“走出去”,党中央、国务院早就设立了“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中部的安徽、湖南、河南、江西等省也设立了“走出去”专项资金。建议省委省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尽快设立湖北“走出去”专项资金,支持我省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一是支持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业务做大做强;二是对“走出去”重点项目前期的工作费用、境外市场考察费用予以补助,提高我省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三是对境外承包工程项目获得国内银行的商业贷款给予贴息补助。
3、充分运用联席机制,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
一是利用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规划和指导。重点是研究制定全省实施“走出去”的总体规划、支持政策、促进措施和专项行动计划;建立湖北“走出去”项目库,编制重点项目;对重大项目进行指导督促,对重大事项进行协调。
二是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国家和我省推进“走出去”的有关政策,提供实时准确的境外市场需求、投资环境、法律法规、产业导向等信息咨询服务,协助企业解决在市场准入、多重技术标准、劳务用工等方面遇到的限制或壁垒。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外国驻华使(领)馆、我省对外友好省州(城市)、海外华侨组织和海外商会的联系,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服务、业务咨询、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作用,构建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涉外中介组织支持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财务、信息、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服务,提高对外投资风险评估、市场调研、涉外法律等服务水平。
三是加强法律服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作,开展对“走出去”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事务培训。建议由省司法厅和湖北省律师协会牵头,成立“湖北省境外企业法律事务咨询中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
四是深化金融服务,加大“走出去”金融支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合作,推动企业积极申请和利用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中国与葡语国家合作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建议各驻鄂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专门针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品种,适当提高授信额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在发放优惠贷款、开具保函、提供政策性保险等方面为企业创造便利条件。积极推进我省企业到海外上市,促进我省企业与海外私募股权资本联合投资,利用国外资本市场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
4、创新“走出去”模式,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平台,抱团“走出去”
中东和非洲具有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市场优势,与此同时,缺少技术、资金和人才,在这些地方投资仍有巨大潜力。但是,今年中东北非政治动荡的形势客观上要求我省企业创新未来的“走出去”模式。浙江企业通过建立工业园区的形式,抱团“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与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走出去”方式相比,通过工业园区的形式投资创业,具有一定优势,中资企业代表与当地政府谈判时能扩大话语权,同时,企业集中有利于管理,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目前,湖北企业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抱团“走出去”,以提高境外投资的安全系数。
一是以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平台,抱团“走出去”。自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在全球共建有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我省企业应以这些平台为依托,“组团走出去”,发挥集群优势,形成海外产业链优势,增强了竞争力。
二是建立湖北境外经贸合作区,组织企业抱团“走出去”。我省可以依托大型国企建设、上下游产业中小企业参与的模式,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我省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近期应努力推动在印尼的经贸合作区建设。以鄂城钢铁集团在印尼投资建设钢铁厂为依托,打造我国在印尼的经贸合作区,发展与钢厂配套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区域性钢铁配套和钢材产品深加工产业,建立境外钢铁产业链。纺织产业、化工产业等也可以这种方法进行复制,在境外建设产业园。
三是以国家重大援助项目为平台,带动湖北农业“走出去”。以我省承建的国家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为平台,推进我省企业向农业种植的前后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湖北对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大小型农机具生产等)和相关农产品深加工的投资,推动湖北农业“走出去”。
5、创新承包方式,提升承包工程项目层次,增强产品“走出去”带动能力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扶持,为企业解决在境外承接工程项目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企业创新承包方式,大力拓展对外承包工程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运用带资承包、买方信贷、项目融资的方式竞夺国际工程项目,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探索以EPC(设计、采购、施工)、BOT(建造、经营、移交)、BOO(建造、拥有、经营)、BOOT(建造、拥有、经营、移交)和项目换资源等方式,承揽境外附加值高且影响大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大工程,带动我省钢铁、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等产品“走出去”,为我省产品出口增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6、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形成产品“走出去”的新增长点
实践证明,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全方位带动外贸发展。建议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境外的生产型、资源开发型、营销型投资项目,提高它们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特别要加大境外企业营销中心的建设力度,带动省内成套设备、零部件、技术和其它产品的出口,形成我省产品“走出去”的新增长点,同时,增加境外重要资源的进口,真正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兼顾,充分融合,促进湖北经济发展之目的。
7、加快跨国管理人才培养,为我省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保障
充分利用湖北高等院校多的优势,采取政府资助和企业自我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强化对“走出去”重点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培训,造就一批既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规则和当地法律法规,又熟练掌握外语、涉外工作能力强,并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管理能力,以人才保障来减少或避免投资风险。
8、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境外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东亚北非政治动荡给我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既要把握机遇,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走出去”;又要增强风险意识,量力而行,科学论证,审慎决策,减少盲目性,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防范投资和经营风险,努力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同时,更要建立健全境外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以便更快更好地防范和处理突如其来的各种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各地各有关部门和“走出去”企业要制订境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妥善处理好与当地劳工组织、利益团体的关系;要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和完善境外企业(项目)安全制度和必要的防范设施,并接受我国驻当地使(领)馆和国内有关部门的指导,切实保护驻外人员和机构的人身财产安全。
课题负责人 王德工
成 员 刘纯志 政定军 刘晓成 廖 婷
执 笔 刘晓成